#“一带一路”看中核(3)#中国电力报聚焦报道卡拉奇核电站

发布时间:2023-10-18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微信公号:“一带一路”能源企业巡礼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每年提供20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

  https://mp.weixin.qq.com/s/yXzVOHXUwQZPLBPrSEJZqw

  巴基斯坦卡拉奇

  “天堂角”上,中国华龙首出国门

  卡拉奇核电站2号、3号机组于今年2月正式交付,每年可为巴基斯坦提供20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

  卡拉奇,地处巴基斯坦南部海岸,人口约2000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

  从卡拉奇市区出发,一路向西,抵达被当地人称为“天堂角”的地方。远远望去,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号、3号机组(以下简称“K-2/K-3机组”)犹如两个巨人般,矗立于阿拉伯海岸老鹰湾畔。

  这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首个海外工程。

  当地时间2022年4月18日全面建成投产,2023年2月2日正式交付巴方,K-2/K-3机组的建设历程,刻印下中巴两国持续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实足迹,也搭建起两国人民以核电为媒,不断加深合作交流,持续书写民心相通故事的新的桥梁。

  “停电现象已不复存在”

  虽然毗邻大海,有着“天堂角”的美称,但实际的卡拉奇核电站周边却是一片荒漠。

  道路崎岖,尘土飞扬,从卡拉奇市区来此仅仅不到30千米,却要行驶近90分钟。

  不过相比于异域的大漠孤烟,更令范晶磊印象深刻的,是巴基斯坦的停电频率。

  范晶磊是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K-2/K-3项目部负责人,项目建成投产后,主要在核电站负责后期的设备运维等工作。

  “我们公司的代表处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核心区,地处中心地带,建设核电站之前,一天中停电的次数也多达十余次,基本上一个小时一停。所以对于当地的富人家庭来说,发电机是标配。”范晶磊回忆称。

  彼时,夜晚的巴基斯坦只有散布着几点灯光,道路两侧则漆黑一片,缺电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大重要因素。

  从那时起,用核能的力量为巴基斯坦民众带来光明就成为中国海外核工业建设者们的心之所及。

  2015年8月,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5月,3号机组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此后,两台机组进入了建设高峰期:

  2019年6月,K-2机组外层安全壳穹顶成功吊装;

  2021年3月,K-2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2021年4月,K-3机组冷试成功;

  2021年5月,K-2机组正式进入商业运行;

  2022年4月,K-3机组成功临时验收

  ……

  随着各项工程节点的实现,今年2月,巴基斯坦举办了K-3机组落成仪式,两台机组在建成投产后正式交付巴方,成为两国核能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K-2/K-3机组是由long8唯一官方网站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是巴基斯坦规模最大的核电站,也是巴基斯坦首个单机组百万千瓦级电力工程。两台机组建成投产后,让当地停电频次和时长得到大幅缩减。

  数据显示,K-2/K-3机组每年可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近200亿千瓦时,满足当地2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4亿棵。

  对此,范晶磊介绍称,核电在巴基斯坦属于基荷能源,基本上不会参与调峰,今年以来2台机组的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随着K-2/K-3以及其他发电机组的陆续投产,巴基斯坦的电力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紧缺状态。

  如今,范晶磊仍会去往当年公司的代表处。“虽然还是同样的位置,但停电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范晶磊感慨称。

  “项目建设让巴方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提供可观的清洁电力外,K-2/K-3机组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本地化水平,让项目真正融入地方,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K-2/K-3机组在本地化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通过参与核电项目建设,让巴方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万民涛回忆称。

  万民涛是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K-2/K-3项目部机械工程领域专家,此前曾在中国出口的第一座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工作,2019年加入了卡拉奇核电项目的建设队伍。

  “根据‘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巴基斯坦项目的建设经验,我们的施工本地化范围主要涉及建安施工、劳务和建安材料采购等内容。”万民涛表示,“比如在建安施工方面,我们根据巴基斯坦的工业水平和业主要求,在‘华龙一号’主合同工作范围划分阶段,将工业通用性比较强的部分厂房直接划分至巴方工作范围,由巴方负责建造。”

  不仅仅是在施工建设方面,在项目的设计、建安、调试、供货等领域,也都能看到巴方参与的身影。

  在设计本地化方面,中方会根据对巴方设计院能力的评估,将项目中的部分子项委托由巴方独立设计和参与设计。

  此外,设备对于核电项目来说至关重要,中国中原在充分考虑巴基斯坦工业化水平及以往海外核电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业主需求,组织开展了设备本地化工作,完成了设冷水波动箱、容积控制箱、反应堆冷却剂疏水箱、浓缩液监测槽等共计71项217台套设备的本地化制造供货。

  “我们不仅将核电设备及其加工过程,也将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形式推广到海外,使得先进的生产程序、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万民涛介绍称。

  “说中国话、开安全车、为中巴核电建设服务”

  从宏观层面来看,项目的建设意义固然重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巴籍员工来说,核电项目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改善了他的家庭。

  “有很多巴籍员工在恰希玛核电项目时就开始跟随中方企业工作,二三十年同核电打交道,对他们个人及家庭都带来了很大变化。”范晶磊说。

  阿根就是其中之一。

  时间回到1993年,采用中国核电技术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开工,而该电站的建设地点恰好在阿根家附近。彼时,20岁的他一个人穿着灰色长袍和拖鞋步行来到核电站应聘。

  在项目部的培养下,学习了一个月后的阿根就能独立驾驶“蹦蹦车”,项目部自此也有了第一个巴工“蹦蹦车”司机。

  不满足于“蹦蹦车”司机技术,阿根在两年之内先后学会了装载机、压路机、平板车、洒水车等驾驶技术,为砂石场建设发挥了骨干作用。“说中国话、开安全车、为中巴核电建设服务”成为阿根的座右铭和口头禅。

  2017年,阿根辗转1200千米,从恰希玛核电站奔赴卡拉奇核电现场,又成为身着中核华兴工作服的首位巴籍员工。

  靠着在核电项目攒下的工资,阿根家里盖起了5间砖瓦房,并通上了水电,为年迈的父母建起了安居房。如今,阿根一家在当地算得上一个富裕而幸福的家庭。

  阿根的故事,是众多参与卡拉奇核电项目建设的巴籍员工的缩影和代表。

  据了解,在“华龙一号”海外项目劳务管理过程中,中国中原采取了劳务分包本土化的方式,对于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建筑工种进行了大范围的劳务本地化,对于部分专业技能较强的工种,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劳务本地化。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给巴方多个领域均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有些直接进入了我们的检修运维班组,有些则随着项目的结束,凭借自身在我们这里学习的技能,走出了巴基斯坦的大门,去往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工作。”范晶磊介绍。

  数据显示,K-2/K-3项目建设高峰期为巴方直接提供了一万余个就业岗位,项目全周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对促进巴基斯坦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等起到重要作用。

  因核而兴,因核而富。“天堂角”上,两条巨龙因核能的力量运转不休,成为中巴友谊的真实写照;30千米外的卡拉奇市,也因为核能的力量,从此在夜晚点亮万家灯火。K-2/K-3机组为巴基斯坦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稳定的电力,实实在在地造福着巴基斯坦人民,也再次证明了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2023年5月,又一台“华龙一号”在中巴核能合作起源地恰希玛破土动工。未来,中巴核能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势必将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Baidu
sogou